(吐槽:为什么微积分教材一上来就在补习初等数学)
第1章 函数与模型
1.1 表示函数的四种方法
函数f是一个规则,按照它,集合A中的每一个元素x都恰好在集合B中有一个元素与之对应,称之为f(x)
观察一个函数的最普通的方法就是看它的图像,如果一个函数f的定义域是集合A,那么它的图像就是下列有序对的集合:
{(x,f(x))∣x∈A}
- 函数图像给了一个表示函数行为或“生命历程”的很有用的画面。
函数的表示法
有四种方法来表示一个函数:
垂线测试 xOy平面内的一条曲线,当且仅当没有一条垂线与其相交一次一上时为函数图像
垂线测试能够用于判断xOy平面上什么样的曲线才是函数图像。
- 抛物线x=y2−2不是x的函数的图像,因为有垂线两次穿过抛物线,它实际上是包含了两个x的函数的图像。
分段函数
对称
递增和递减函数
函数f称为在区间I上递增,如果当x1和x2在I上且x1<x2,则
f(x1)<f(x2)
函数f称为在区间I上递减,如果当x1和x2在I上且x1<x2,则
f(x1)>f(x2)
1.2 数学模型:基本函数导引
- 数学模型:对现实问题某种现象的数学描述(通常表达为函数或方程),建模的目的是理解这些现象,如果可能的话对系统未来的行为作一些预测。
数学建模的基本步骤:
-
分析和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并为之命名、做一些假设使所研究的现象简化到数学上可以处理的程度,从而建立一个数学模型。
-
将数学知识和工具应用到我们已经得到的数学模型,设法给出该数学问题的解答。
-
将已经得到的数学上的结论,解释为原始的实际问题的信息,以此来说明现象或预测未来。
-
通过新的数据测试预测结果,如果预测与现实吻合得不好,就需要修正模型或确立一个新的模型,并重新开始循环这个过程。
一个好的数学模型应该将现实问题简化到足以允许数学计算,但又精确到足以提供有价值的结论。
线性模型
如果没有自然规律或法则来帮助建立模型,那就构造一个经验模型,以收集到的数据为基础,寻找一条直观上能反映这些数据点基本趋势的曲线来“拟合”这些数据。
- 可以使用线性回归(详见14.7节)来优化线性模型。
多项式
多项式被普遍运用在自然和社会科学中变量的建模上。
幂函数
有理函数
代数函数
- 代数函数:能从多项式出发由代数运算(如四元运算和平方根)构成的函数,任何有理函数都是代数函数。
相对论中出现了一个代数函数的例子:速率为v的质点质量为
m=f(v)=1−v2/c2m0
其中m0为质点的静止质量,c=3.0×105为真空中的光速。
该式实际为相对论性质量m=γm0,其中洛伦兹因子γ=1−v2/c21
三角函数
微积分中惯例以弧度做单位。
- 对于正弦和余弦函数,定义域都是(−∞,+∞),值域都是闭区间[−1,1],因此,对所有的x
−1≤sinx≤1,−1≤cosx≤1
sinx=0,x=nπ,n为整数
- 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都是以2π为周期的周期函数,这意味着,对所有的x
sin(x+2π)=sinx,cos(x+2π)=cosx
这些函数的周期性使得它们适合用来为反复的现象建模,如潮流、弹簧振动和声波等。
剩下三种三角函数(余割函数、正割函数、余切函数)为正弦、余弦和正切函数的倒数。
指数函数
- 指数函数:形如f(x)=ax的函数,底数a为正的常数。定义域为(−∞,+∞),值域为(0,+∞)
这类函数在为许多自然现象建模时都很有用,比如人口增长(若a>1)和辐射性的衰退(若a<1)
对数函数
超越函数
一种非代数的函数,包含三角函数、反三角函数、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,以及大量未命名的其他函数。
1.3 从基本函数衍生新的函数
函数变换
首先来考虑平移:
垂直和水平移动 假设c>0,得到下列图像:
y=f(x)+c,将y=f(x)的图像向上移动c个单位的距离
y=f(x)−c,将y=f(x)的图像向下移动c个单位的距离
y=f(x−c),将y=f(x)的图像向右移动c个单位的距离
y=f(x+c),将y=f(x)的图像向左移动c个单位的距离
接着考虑拉伸和反射变换:
垂直和水平拉伸及反射 假设c>0,得到下列图像:
y=cf(x),将y=f(x)的图像垂直拉伸c倍
y=(1/c)f(x),将y=f(x)的图像水平压缩c倍
y=f(cx),将y=f(x)的图像水平拉伸c倍
y=f(x/c),将y=f(x)的图像水平压缩c倍
组合函数
通过类似实数之间的四元运算,两个函数f和g可以组合起来形成新的函数f+g,f−g,fg和f/g
函数的代数运算 令f和g分别为定义域是A和B的函数,则函数f+g,f−g,fg和f/g定义如下:
(f+g)(x)=f(x)+g(x)(f−g)(x)=f(x)−g(x)(fg)(x)=f(x)g(x)(gf)(x)=g(x)f(x)定义域为A∩B定义域为A∩B定义域为A∩B定义域为{x∣x∈A∩B,g(x)=0}
复合函数
定义 已知两个函数f和g,它们的复合函数f∘g定义如下:
(f∘g)(x)=f(g(x))
-
f∘g的定义域是g的定义域中所有使得g(x)在f的定义域中的x的值,也即只有当g(x)和f(g(x))都有定义的时候,(f∘g)(x)才有定义。
-
一般地,f∘g=g∘f,符号f∘g的意思是先对自变量x首先作用g,然后再作用f
-
求三个或三个以上函数的复合也是有可能的,比如复合函数(f∘g∘h)(x)=f(g(h(x)))
-
在微积分中,将一个复合函数分解为简单函数也很有用
1.4 图形计算器与计算机
内容过时,略
1.5 指数函数
- 指数函数:形如f(x)=ax的函数,底数a为正的常数。定义域为(−∞,+∞),值域为(0,+∞)
若x=n为正整数,则
an=n个a⋅a⋅⋯⋅a
若x=0,则a0=1;若x=−n,其中n为正整数,则
a−n=an1
若x为有理数x=p/q,其中p和q为整数且q>0,则
ax=ap/q=qap=(qa)p
- 取不同底数a的函数族y=ax,注意到所有图像都过同一个点(0,1),因为当a=0时a0=1
指数函数基本上分为三类:
-
若0<a<1,则指数函数递减。
-
若a=1,它是一个常数。
-
若a>1,则指数函数递增
观察指数函数图像,注意到:
-
若a=0,则指数函数y=ax定义域为R,值域为(0,+∞)
-
因为(1/a)x=1/ax=a−x,y=(1/a)x的图像刚好是y=ax关于y轴的对称图像
指数定律 若a和b为正数,x和y为实数,则
1.ax+y=axay3.(ax)y=axy2.ax−y=ayax4.(ab)x=axbx
指数函数的应用
常数e
在各种底数的指数函数中,有一种从微积分的角度看是最方便的,即自然常数e≈2.71828
-
推导:选择底数a使得y=ax在(0,1)点的切线恰好斜率为1。
-
符号由瑞士数学家欧拉在1927年选定,可能是因为它是“指数”exponential这个词的第一个字母。
1.6 反函数与对数函数
- 对于细菌数量N作为时间t的函数:N=f(t),如果改变视角,将t看作N的函数,就能得到f的反函数f−1(N),读作“f逆”
单射函数:
① 定义 如果函数f从不两次取同样的函数值,则称为单射函数,即,
f(x1)=f(x2),只要x1=x2
有确认一个函数是不是单射的几何方法:
水平线判定
当且仅当没有水平直线和函数图像相交超过一次时,函数为单射函数
单射函数恰好是存在反函数的一类函数,因为:
② 定义 令f为定义域A、值域B的单射函数,则它的反函数f−1定义域为B、值域为A,定义为
f−1(y)=x⟺f(x)=y
对任意的y属于B
这个定义说明,若f将x映到y,则f−1将y映回到x,注意:
f−1定义域=f值域f−1值域=f定义域
- 提醒:f−1不表示f(x)1,f(x)倒数1/f(x)可以写成[f(x)]−1
字母x通常情况下用于表示自变量,所以当考虑f−1而非f时,将定义2中的x和y颠倒,写作:
③
f−1(x)=y⟺f(y)=x
通过替换定义2中的y和③中的x,我们得到如下的相消等式:
④
f−1(f(x))=xf(f−1(x))=x对每一个x属于A对每一个x属于B
举例说明:若f(x)=x3,则f−1(x)=x1/3,从而相消等式变成
f−1(f(x))=(x3)1/3=xf(f−1(x))=(x1/3)3=x
⑤ 如何找到单射函数f的反函数
第一步 写出y=f(x)
第二步 解这个关于x的方程,并用y表示x(如果可能)
第三步 为了将f表示为x的函数,将x和y互换,最终的方程为y=f−1(x)
将x和y互换以得到反函数的这个法则,也给了我们从f的图像得到f−1的图像的方法:
f−1的图像可以通过将f的图像关于直线y=x对称得到
对数函数
- 指数函数f(x)=ax为单射函数,具有反函数f−1,称为以a为底数的对数函数,记作loga
若用③给出的反函数公式,则有:
⑥
logax=y⟺ay=x
- 因此,若x>0,logax是使底数a变为x的指数,例如log100.001=−3,因为10−3=0.001
相消等式③应用到f(x)=ax和f−1(x)=logax上变为:
⑦
loga(ax)=xalogax=x对所有的x∈R对所有的x>0
- 对数函数logax具有定义域(0,+∞)和值域R,它的图像是y=ax关于直线y=x的对称
对数函数下面的性质与节1.5给出的指数函数的性质相对应:
对数定律 若x和y为正数,则:
-
loga(xy)=logax+logay
-
loga(yx)=logax−logay
-
loga(xr)=rlogax(其中r为任意数)
自然对数
在所有的对数底数a中,我们将在第3章看到最常见的就是在节1.5定义的数e,具有底数e的对数称为自然对数,有一个专门的记号
logex=lnx
若在⑥和⑦中令a=e并用“ln”替换loge,则其定义的自然对数函数的性质就是
⑧
lnx=y⟺ey=x
⑨
ln(ex)=xelnx=xx∈Rx>0
特别的,若令x=1,则有
lne=1
下面的公式表明,任意底数的对数都可以表示成自然对数的形式:
⑩ 换底公式 对任意正数a(a=1),有
logax=lnalnx
反三角函数
三角函数不是单射,没有反函数,但可以通过限制定义域得到反函数。
根据反函数的定义,有
sin−1x=y⟺siny=x,−2π≤y≤2π
- 因而,若−1≤x≤1,sin−1x就是−π/2和π/2之间正弦为x的数
此情形下,反函数的相消等式变为
sin−1(sinx)=xsin(sin−1x)=x对对−2π≤x≤2π−1≤x≤1
- 反正弦函数sin−1具有定义域[−1,1]和值域[−π/2,π/2],图像从限制的正弦函数图像关于直线y=x对称得到
反余弦函数也类似处理,被限制的余弦函数f(x)=cosx,0≤x≤π是单射,故它有反函数,记作cos−1或arccos
cos−1x=y⟺cosy=x,0≤y≤π
相消等式为
cos−1(cosx)=xcos(cos−1x)=x对对0≤x≤π−1≤x≤1
- 反余弦函数cos−1具有定义域[−1,1]和值域[0,π],图像从限制的余弦函数图像关于直线y=x对称得到
正切函数可以通过将定义域限制在区间(−π/2,π/2)上使其变为单射函数
- 反正切函数定义为f(x)=tanx,−π/2<x<π/2的反函数,记作tan−1或arctan
tan−1x=y⟺tany=x,−2π≤y≤2π
- 反正切函数tan−1=arctan具有定义域R和值域(−π/2,π/2),图像从限制的正切函数图像关于直线y=x对称得到
直线x=±π/2是正切函数图像的垂直渐近线,y=π/2和y=−π/2
剩下的反三角函数不经常用到,简要概括如下:
⑪
y=csc−1(∣x∣≥1)y=sec−1(∣x∣≥1)y=cot−1(x∈R)⟺⟺⟺cscy=x,y∈(0,π/2]∪(π,3π/2]secy=x,y∈[0,π/2)∪[π,3π/2)coty=x,y∈(0,π)
- 在csc−1和sec−1的定义中,y的区间的选择并不一致,有些作者在sec−1的定义中用y∈[0,π/2)∪(π/2,π]
解题的基本原则
(这部分相当有用,因此尽可能少做删减)
没有什么确定的、快速的、可以保证成功的解题方法。然而,可以大体概括出解题过程的一些步骤,给出一些对部分题目可能有用的解题原理。这些步骤和原理仅仅是将常识做一些总结,是从 George Polya 的书 How To Solve It 改编来的。
① 理解题目
第一步是读题,确保已经清楚的理解了题目。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:
-
什么是未知的?
-
已经给出的量有哪些?
-
已知条件是什么?
对许多问题都有用的是:
通常必须的是:
在选择代表未知量的符号时常用字母,比如a,b,c,m,n,x和y,但在有些情形下用英文词的第一个字母也很有帮助。比如,V表示体积,t表示时间。
② 思考一个计划
找到已知信息和未知量之间的联系将能够计算未知量,经常明确地问自己:“怎样才能将已知的联系到未知的?”是很有帮助的。
如果你无法立即看到一个关系,下面的思想将帮助你设计一个计划:
-
尝试找到一些熟悉的东西:将已知条件与自己先前掌握的知识联系起来,观察未知量并尝试回忆一个有类似未知量的比较熟悉的题目。
-
尝试看清模式:有些题目是通过看清某个模式出现才解决的。这个模式可以是几何的、数值的或代数的。如果在一个题目中看到了规律性或者重复性,也许就能够猜出解释这个的模式是什么并解决它。
-
用类推:努力去想一个类似的题目,一个熟悉的、相关的、但又比目前这个问题简单的题目。如果解决了这个熟悉的、简单的题目,可能会提供解决当前的这个难题需要的线索。比如,如果一个题目包含非常大的数值,可以先解一个数值小的类似的题目。或者,如果这个题目是三维几何,可以先解一个二维几何的类似题目。再或者,如果开始是一个一般情形的问题,可以先解一个特殊情形的。
-
引入额外的东西:有时必须引入一些新的东西、一个辅助的东西来帮助建立已知和未知之间的联系。比如说,如果在一个题目里,图形起着核心作用的,辅助工具就是画在图里的一条新的线。在更代数一点的题目里,辅助工具可能是一个与原来未知量相关的一个新的未知量。
-
分情况:经常需要把一个题目分几种情形,对每一种情形进行不同的讨论。比如,在遇到绝对值问题的时候就需要这个策略。
-
反向操作:有时候可以假设问题已经解决了,反向一步一步操作,直到到达已知数据。然后就可以颠倒步骤,以得到一个初始问题的解法。这种手法普遍用在解方程问题中。比如,在解方程3x−5=7时,假设x是一个满足3x−5=7的数然后反向操作。在方程两边同时加上5,然后再在方程两边同时除以3得到x=4。因为每一步都是可以颠倒的,就解决这个问题了。
-
设立子目标:在一些复杂问题中设立子目标(想要的情形在那里只能部分满足)经常很有用。如果能首先达到这个目标,就可以在它的基础上到达最终的目标。
-
间接推理:有时候间接的处理问题是合适的。在用反证法证明P蕴含Q时,假设P为真而Q为假,然后说明为什么这种情况不可能发生。从这些信息出发,必须设法得到一个结论,使得它与绝对肯定其正确性的事实相矛盾。
-
数学归纳法:在解决包含正整数n的题目时,下面的法则经常很有用:
数学归纳法 令Sn为与正整数n有关的陈述。
假设
-
S1为真。
-
只要Sk真Sk+1就真。
则对所有的正整数n,Sn真。
这个之所以合理是因为,既然S1真,由条件2(令k=1)知S2必为真。然后当k=2时用条件2,我们看到S3为真。再用条件2,这次k=3,有S4为真。这个过程可以无限的延续下去。
③ 实施计划
计划在第二步中制定好了。在实施计划的时候我们必须检查每一步,写出能证明这一步的正确性的细节。
④ 回顾
问题解完之后,回顾一下是很有必要的。一方面在解的过程中有没有出错,另一方面想想有没有更简单的解决方法。还有一个回顾的原因是,它可以让人对这个解题方法更熟悉,也许对解决以后的问题有帮助。笛卡儿说:“我解过的每一个问题都成为为后来解决其他问题服务的规则。”
第2章 极限与导数
2.1 切线与速度问题
切线问题
曲线的切线是一条与曲线相碰的直线。换言之,切线和曲线在相碰的点处应该有相同的方向。那么这样一个想法如何严格化呢?
更具体地考虑,以求抛物线y=x2过点P(1,1)的切线方程:
-
需要两个点才能求出斜率,因此可以在抛物线上选取邻近P的点Q(x,x2),用割线PQ的斜率mPQ作为切线斜率m的近似。
-
取x=1,所以Q=P,得到mPQ=x−1x2−1
-
Q越接近P,x越接近1,mPQ的值越接近2,这表明切线t的斜率应当是m=2
切线的斜率是这些割线斜率的极限,用下面的符号表示为:
Q→PlimmPQ=m即x→1limx−1x2−1=2
速度问题
寻找“瞬时”速度的计算与寻找切线的计算非常相似,求速度与求切线是相同的。
2.2 函数的极限
使用下面的符号表示极限:
① 定义 符号
x→alimf(x)=L
表示,“当x趋于a时,函数f(x)的极限等于L”
如果可以通过让x充分地接近a(在a的两边均可),但不等于a,使得到f(x)的值任意地接近L
- 概略地说,就是当x越来越接近a(在a的两边均可),但x=a时,f(x)的值就越来越接近L。更为严格的定义将在2.4节中给出。
另一种表达limx→af(x)=L的符号是
当x→a,f(x)→L
- 通常读作“当x趋近a时,f(x)趋近L”
注意极限定义中的“x=a”这句话,这表示在求x趋于a时f(x)的极限时,从不考虑x=a。事实上,f(x)甚至无需在x=a时有定义。唯一重要的事是f(x)在a的附近是如何定义的。
单侧极限
Heaviside函数H定义为
H(t)={0t<01t≥0
- 注意到,当t从左边趋于0时,H(t)趋于0,当t从右边趋于0时,H(t)趋于1,如果符号来表示这种情形,则有:
② 定义 如果x充分接近a且x小于a时,有f(x)任意地接近L,则称当x趋于a时f(x)的左极限(或x从左边趋于a时f(x)的极限)等于L,记为x→a−limf(x)=L
类似地,如果要求x大于a,就得到“当x趋于a时f(x)的右极限等于L”,写作:
x→a+limf(x)=L
- 因此,符号“x→a+”表示只考虑x>a
通过比较定义1和单边极限的定义,得到以下结论:
③
当且仅当x→a−limf(x)=L且x→a+limf(x)=L时,x→alimf(x)=L
无穷大极限
用符号∞表示极限不存在的一种特殊情况:例如,通过让x和0充分靠近,可以使1/x2变得任意大。
④ 定义 设f是一个函数,它在a的两边都有定义(a点本身可能除外),那么
x→alimf(x)=+∞
表示当x充分地靠近但不等于a时,f(x)的值可以任意的大(要多大有多大)
- 另一种表示x→alimf(x)=+∞的方法是:
当x→a时f(x)→+∞
一种相似的极限,对于那些在x接近a时变成绝对值很大的负数的函数,在定义5中定义:
⑤ 定义 设f是一个函数,它在a的两边都有定义(a点本身可能除外),那么
x→alimf(x)=−∞
表示当x充分地靠近但不等于a时,f(x)的值可以是绝对值任意大的负数
类似的可以给出单边无穷极限的定义:
x→a−limf(x)=+∞x→a−limf(x)=−∞x→a+limf(x)=+∞x→a+limf(x)=−∞
⑥ 定义 直线x=a称为曲线y=f(x)的垂直渐近线,如果下面的条件至少有一个满足:
x→alimf(x)=+∞x→alimf(x)=−∞x→a−limf(x)=+∞x→a−limf(x)=−∞x→a+limf(x)=+∞x→a+limf(x)=−∞
通常来说,知道垂直渐近线在画草图时非常有用。
- 一个有垂直渐近线的例子是自然对数y=lnx:
x→0+limlnx=−∞
- 因此直线x=0(即y轴)是一条垂直渐近线,对于a>1的函数y=logax结论同样成立
2.3 利用极限运算法则求极限
计算器和图形并不总是能够得到正确的极限值,因此在这一节中使用以下极限的性质,称为极限法则,来计算极限:
极限法则 假设c是一个常数,极限x→alimf(x)和x→alimg(x)存在,那么
-
x→alim[f(x)+g(x)]=x→alimf(x)+x→alimg(x)
-
x→alim[f(x)−g(x)]=x→alimf(x)−x→alimg(x)
-
x→alim[cf(x)]=cx→alimf(x)
-
x→alim[f(x)g(x)]=x→alimf(x)x→alimg(x)
-
x→alimg(x)f(x)=x→alimg(x)x→alimf(x) 设x→alimg(x)=0
这五个法则可以口头上叙述为:
-
和法则:和的极限等于极限的和。
-
差法则:差的极限等于极限的差。
-
常数乘积法则:常数与函数乘积的极限等于常数与函数极限的乘积。
-
积法则:积的极限等于极限的积。
-
商法则:商的极限等于极限的商(如果分母的极限不是0)
设g(x)=f(x),然后反复地运用乘法法则,就能得到第六条法则-幂法则:
- x→alim[f(x)]n=[x→alimf(x)]n 其中n是正整数
为了应用这六个法则,还需要两个特殊的极限:
7. x→alimc=c8. x→a+limx=a
在法则6中设定f(x)=x,运用法则8,就可以得到另一个有用的特殊极限:
9. x→alimxn=an,其中n是正整数
一个相似的求根式的极限如下:
- x→alimnx=na 其中n是正整数(如果n是偶数,假设a>0)
更一般地,有下面的法则:
- x→alimnf(x)=nx→alimf(x) 其中n是正整数(如果n是偶数,假设x→alimf(x)>0)
对于一些函数,直接替换总是可行的,将这个事实叙述如下
直接替换性质 如果f是一个多项式或有理函数,a在f的定义域里,那么
x→alimf(x)=f(a)
通过求左右两侧极限是计算某些极限最好的方法:
① 定理 当且仅当x→a−limf(x)=L=x→a+limf(x)时,x→alimf(x)=L